福音派,是基督新教的一派別。福音派
(Evangelical)字詞,源自希臘文ευαγγελιον,
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原無派別之意。
整體來說,福音派是恪守傳統教義、重視
《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而不予人視為
固執無知。
福音派喜歡定位為「強調教義的宗派」,
比基要派更願聽取不同方面的觀點。例如,
福音派會與不同的教會合作,但也認為應
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
影響,甚至容納不強調《聖經》是完美的觀
點。另外,福音派的內部對普世教會合一運
動的意見依然存在分歧,但福音派教會仍有
相當的參與。
沿革
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的跟隨者,
自稱為福音派,是福音的傳揚者。當時,這個
字詞大概表明是改革派或復原派的意思。在其
後的各個宗教改革運動中,如18世紀在德國的
敬虔主義(Pietism)、英國的循道主義(Methodism)
和在美國的大甦醒(The
Great Awakening)復興
運動都一再引起福音派的覺醒(Evangelical
Awakening)。其中大覺醒復興運動的領導人,
如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德韋特
(Timothy
Dwight)、佈道家芬尼(Charles
Finney)和慕迪(D.L.Moody)等人,都視為福音
派的重要人物。19世紀,自由主義興起,使正
興起的福音派一度衰落。
從1940年開始,福音派主義在基要主義中興起。
基要主義慢慢分化出正式的基要派和福音派。
到1940-50年代,主要透過不同的傳播媒體、
佈道大會、神學院及著作,使此勢力再度掀起
新浪潮,其影響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後期,
福音派穩定增長。葛培理佈道團更積極倡辦國
際福音會議。於1966年在西柏林舉行的國際
福音會議中,發表了福音派宣言,劃定福音派
立場。在1974年,在洛桑舉行的國際福音會議
中,福音派融合基要派,成為了美國的主流教派。
基要信仰
浸信會著名神學家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
曾指出基本信念:
-
聖經的至高地位
-
耶穌基督的榮美
-
聖靈的主權
-
得救的必要性
-
佈道的優先
-
團契的重要
反對觀點
由於福音派聽取不同的觀點,一些宗教人士
認為這反而失去了立場。從福音派領袖與天
主教的合作的事例便可見一班。在1994年3
月29日美國舉行的一個宗教會議中,福音派
領袖公開地說:「我們藉著共同的認知共聚
一堂﹔這認知是所有在基督耶穌裡的弟兄姊
妹,藉著神的恩典真實地相信耶穌基督是救
主與主的。」他們公開地宣稱天主教徒為
「弟兄」,更和天主教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
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當中同意停
止改變對方接受自己信仰的事。福音派的領
袖認為這是時勢所趨的作法,卻用包容的手
段接納了福音派原先所反對的異端教義。這
引起其他基督教派與內部人士的爭議,有的
更視之為離經叛道的事。由於福音派在20世
紀70年代末期成為美國生活的主流教派,而
福音派信仰卻強調信徒個人跟基督之關係,
至令福音派信仰只有少許可辦認或必需的神
學元素。神學院教授戴衛•韋爾斯(David
Wells)在《真理無立足之地》中,曾將情
況形容為「福音主義的衰落現象」。
宣道會
是在美國成立的基督教差會,由宣信於1887年
成立。宣道會的英文全名為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意思是「基督徒與宣教士
聯合傳福音」。宣道會總部設於美國 Colorado
Springs。於1888年開始,差遣傳教士到中國宣
教。現活躍於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及臺灣
等地。信徒分佈於75個國家,現人數超過200萬。
信條
基要信仰,如下:
-
信神(即《聖經》中的上帝)是無限完全唯一
-
真神;聖父,聖子,聖靈,三而為一;同位,
-
同權,同榮,永世無疆。
-
-
信耶穌基督兼有真神、人二性,因聖靈感孕,
-
藉童貞女馬利亞而生,死於十字架,義者代替
-
不義,為世人的贖罪祭,使凡信者皆因其所流
-
之寶血而稱義,死後第三日,按照舊約所言由
-
死復生,升天,在神右邊為信徒的大祭司,將
-
來必重臨世上,設立國度,親自為王。
-
-
信聖靈是三一神的第三位,受耶穌基督的差遣
-
而居於信徒心中為保惠師,領導信徒進入真理,
-
使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
-
信全部新舊約《聖經》是由聖靈之默示而來,
-
顯明神對人類之一切旨意,是基督徒信仰與行
-
為的唯一準則。(提摩太後書3:16-17,彼得後
-
書1:21)
-
-
信人原是按照神之形像被造,後因悖逆而墮落,
-
身靈皆須經受死亡之痛苦。一切人類皆有罪性,
-
與神的生命隔絕,只有藉主耶穌代贖之功,方能
-
得救。
-
-
信神已藉耶穌基督為一切人類成就救贖之工,凡
-
接受者皆聖靈重生,成為神的兒女。
-
-
信聖靈充滿,乃神對一切信徒的旨意,使信徒藉
-
此成為聖潔,與罪惡及世俗分別為聖,完全順服
-
神旨,過奉獻及服事的生活;此種生活乃重生以
-
後的表現。
-
-
信耶穌基督的救贖,及其對心靈與肉體疾病的醫
-
治。(雅各書5:14)
-
-
信教會是由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所組成,已被
-
十字架寶血所潔淨,並由聖靈重生。教會負有主
-
所託付的使命,廣傳福音直至地極,並在真道上
-
建立信徒,在社會中顯彰神的慈愛及公義。
-
-
信義人與惡人之身體皆將復活,義人復活進入永
-
福,惡人復活受審判,進入永刑。
-
信耶穌基督必快再來,並且祂要在千禧年前親自
-
顯現降臨。這重要的真理是信徒有福的盼望,鼓
-
勵信徒過聖潔的生活及忠心事奉。
-
四重福音
-
基督是拯救之主 (Christ our Savior)
-
基督是我們成聖之主(Christ our
Sanctifier)
-
基督是醫治之主(Christ our Healer)
-
基督是再來之主(Christ our Coming
King)
近代靈恩運動
近代靈恩運動一詞不是指最近十多、二十年的
靈恩運動,而指相對於初期教會經歷聖靈降臨
的現象。所謂近代靈恩運動是指1901年起的五
旬節運動所引發全球教會的靈恩運動。為何二
千年的教會歷史也未出現的靈恩浪潮,一下子
在短短一百年就翻雲覆雨。因篇幅所限,本文
不作詳述,筆者建議大家參閱一些有關的書籍
,以致了解當中的前因後果。1
從第三波至第四波2
1983年由溫約翰(John Wimber)和韋拿
(C. Peter
Wagner)帶動全球的靈恩運動第三
波(The Third Wave)3強調靈恩運動與佈道
的關係,(此運動又稱為「權能佈道」)。第
三波的靈恩運動有別於過往的靈恩運動第一、
二波,前兩次著重個人靈恩的經歷,而第三波
強調佈道事工上靈恩的必須性。除了重點上的
不同,推動此運動的重要人物皆為國際知名的
人物,在福音派中廣為被接納,如:宣教學者
韋拿、基督教心理輔導醫生韋約翰(Dr.
John
White)、神學工作者狄積奇(Dr. Jack Deere)
等。因此,第三波的靈恩運動也較更多為傳統
教會所接納。
第三波出現不到十年,此運動又加入了不
少的神學概念和行動。就筆者個人認為,所謂
靈恩運動第四波其實由靈恩運動第三波演變而
成。(這有別於前三波的出現,因為靈恩運動
第一、二、三波均由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處
境下產生的。)現在靈恩運動的浪潮仍然由第
三波靈恩運動的主要人物帶領著整個神學理念
和行為,不同的就是在神學理念和加入了新的
元素、新的解釋,以致在事工的推動上有了新
的取向,並且加入了新的群體。(下文逐一淺
述)
教會的趨勢──教會合一,同得這城
在未進一步講解前,筆者先作一點解釋。
就廣義而言,在普世教會的觀念中,靈恩派教
會也被列入為福音派教會之一。4但本文採取
一個較為狹義的觀點,這也是香港教會的處境
情況,將福音派與靈恩派有所分別。
究竟靈恩運動新浪潮如何帶動教會進入一
個新形勢?這個新形勢就是靈恩派和福音派的
教會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的合一,不單彼此間再
不敵視對方,更彼此合作,達至福音廣傳的目
標。
靈恩派一向強調聖靈動態和外顯的工作,
例如:方言,神蹟等,5而第三波更以神蹟奇
事作為福音工作中神權能的彰顯.而傳統福音
派的教會也十分強調聖靈的工作,不過所著重
的是聖靈內顯的工作,例如:聖靈如何使人悔
改歸正,更新和突破個人的靈命,並且大部份
也相信今天還有神蹟,只是神蹟的彰顯是神的
主權,不是人強求、操練而得。在過往幾個的
靈恩運動的浪潮中,我們看到靈恩派和傳統福
音派仍保持一定的距離,大家在神學上各持己
見,甚至彼此排斥。不過,我們卻發現靈恩運
動一波比一波更為福音派教會所接受,例如:
當二十世紀初的靈恩運動第一波為基督教會所
拒絕,但到了第二波,就有不少基督教的宗派
加入其中。第三波雖然帶來不少混亂和衝擊;
(參John
MacAuthur, Charisma Chaos,
〔Grand Rapids:Zondervan,
1992〕)但被福
音派接納的就更多。連第三波的主要推動者之
一的韋拿也自稱他本來是地道的福音派信徒,
在他一直以來的事奉中都拒絕接納靈恩運動。
近年來,靈恩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又朝另一
方向,就是多與傳統福音派教會合作,彼此間
不再為以往神學觀點上的不同而彼此排斥,而
是有共同目標地彼此合作。這個共同目標,就
是宣教的使命──為神同得城市的佈道方向。
在「同得這城」的佈道目標下,靈恩派不強求
福音派追求靈恩的經歷,而福音派也不反對靈
恩派個人繼續追求靈恩的經歷;彼此間只有共
同敵人,就是撒但。兩派的教會和信徒要彼此
合一,為神的福音向撒但宣戰,公開宣告牠的
失敗,並為「全城得著福音」而攜手合作。
最近也有不少公開的聚會和對話,以期達到靈
恩派和福音派的合一,他們更稱之為「福恩派」
《約翰福音》十七章記錄耶穌要求信徒要合一,
經文所強調要在真理和生命的基礎下追求合一
;但就現在靈恩派在一些重要的神學理念,甚
至因這些理念而在事工所產生不少的混亂而言
,筆者認為這個第四波的合一只是一廂情願,
因為不少福音派的教會仍然認定靈恩派所堅持
的沒有聖經確實的根據。
不少靈恩派教會和牧者都標榜他們的教會
有很好的增長;9然而,事實上,香港不少福
音派的教會雖沒有跟隨靈恩運動和尋求靈恩的
現象,也有很好的增長。福音派教會看重福音
和宣教運動,近年靈恩派的教會也看重福音運
動(不像以往只看重和追求個人靈恩的經歷)
;所不同的就是靈恩派在面對傳福音和宣教工
作時,往往加入了大量靈界中邪靈工作的元素
和解釋,以致在推動福音運動上配以很多靈恩
的超自然經歷和勢力對抗(power
encounter)
的解釋和事工。就是近十年由第三波帶動靈恩
運動又有了新的形勢。
佈道宣教的策略──區域邪靈、屬靈繪圖
近來靈恩教會的教牧在佈道和宣教上看重
城市或社區佈道。他們認為城市是神工作的單
位,如果要這城市要得著神的賜福,就要使管
轄這城市的「地域性的邪靈」(territorial
sprits)
被捆綁、擊倒和趕逐,這樣全城的居民就漸漸
歸向基督。他們多引用南美某些國家的復興作
例子,這些城市的基督教復興正是擊倒管轄這
些城市的邪靈。如何對付這地區性邪靈,就得
策劃得全城的佈道策略,其中包括洞悉那城的
屬靈氣候,然後繪製屬靈地圖,最後以爭戰式
的禱告來對抗牠。
大部份這類的教會在佈道策略上都跟從歐
提思(George Otis,
Jr.)《末日迷宮》和韋拿
《繪製屬靈繪圖》兩本書內的指引,11從而釐定
一套驅魔式的城市佈道方式:
究竟這是一項歷世歷代行之有效的佈道
方法?還是末世神特別向教會的啟示?這是
一個值得商榷的佈道預備的行動。在不少的
文章裡,他們只是東拉西扯一些似是而非的
聖經經文作支持,如:摩西派十二探子前去
窺探迦南地,(民13:17-33)就是搜集屬靈
繪圖的資料,以便以色列民能攻取這地;尼
希米建耶路撒冷的城棓e也是圍城窺視(尼
希米記第二章)等....。
這些經文的引用,通常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就從已有的經歷,然後找一些聖經相若
的例子作支持,這是釋經上切忌避免的;
第二,經文本身只是個別的事例(descriptive)
,而非規範性(normative)。信仰的基礎是建
立在聖經真理中規範性的教導,而非個別的例
子;更何況這些經文是否真的解釋作屬靈繪
圖或行軍爭戰的禱告,還有很大商榷餘地。
如果這是何等重要的爭戰式佈道策略,為何
在新、舊約中沒有明文記錄和直接的教導,
甚至偉大的宣教士保羅既從神得了啟示(加
1:17-18),但他隻字不提及這重要的佈道
策略。我們不否定竭力禱告和正視屬靈爭戰
在佈道和宣教的重要性,但不是以一套方法
去放在四海為準作定位。真正放於四海皆為
準的爭戰就是聖靈藉神的真道在人的心裡的
更新。(林前2:1-5)過份的看重屬靈繪圖或
行軍式的禱告,可能反成為中了撒但的詭計
的危機。以下摘錄一段有關的記載:
『從地圖上的外形來看,台中縣(市)
的造形頗似一隻烏龜(台中市是小烏龜,
台中縣則是一隻大烏龜)。烏龜屬陰性,
喜愛生活在陰暗有水之處,亦可作中藥、
屬壯陽品。從屬靈的角度來看,可象徵淫
亂及緩慢、拖延的個性(這純屬筆者的觀
察分析)。為了破除這圖案所帶來的轄制
,繼上述蝙蝠洞爭戰禱告後,一些代禱者
又兵分二路,出發到此「烏龜」的脖子部
位(北屯大坑區的倡和橋)、眼睛部位
(龍山的東山樂園觀音龍像)及頭部(中
興嶺山頂),實地作澆油、宣告的禱告,
願那復興的水流,從山頭直湧流到山下。』
上文的形容真像風水中的趨吉避凶。
我們要小心,不要中了撒但的詭計!
釋放的事工──內在醫治、家族邪靈
每一個信徒既都在參與屬靈的爭戰,
信徒又如何預備自己參與「得全城」的佈
道策略?靈恩運動一向看重信徒靈恩的經
歷。靈恩運動第一波中,甚至有靈恩的信
徒認為有方言的經歷為得救的憑據。到第
二波時,雖較前一波為溫和,但仍以方言
的經歷為第二祝福並得著豐盛靈性和有力
事奉的根據。在第三波中,強調神蹟的經
歷和操練,在「內在醫治」的過程中釋放
撒但在個人生命中的捆綁,並藉此作為事
奉和生命的更新。從內在醫治的靈命操練
引申到「家族性邪靈」和「家居邪靈」勢
力的對抗是近年靈恩運動在個人靈性更新
的新趨勢。為何信徒們不能經歷聖靈的大
能?為何一些信徒屢屢被罪惡所勝?為何
有些壞習慣不能改變?靈恩運動的人士認
為主要是撒但的轄制,以致信心有餘而靈
力不足。為何讀經、靈修、禱告也不能勝
過這些轄制和軟弱?其原因乃是未完全對
付撒但在個人身上的轄制。這些轄制未必
從個人犯罪和軟弱而來,可能源於那信徒
家族性邪靈的轄制。就是說,他的父母,
甚至祖先交鬼的行徑或祖先中有人容許邪
靈在家族歷史中享有權勢,這撒但轄制的
權勢就會延續至這一代。要突破屬靈的生
命的障礙,就必須對付家族性的邪靈。首
先,要知道家族的歷史,了解父母或祖先
究竟如何讓撒但權勢有機可乘,究竟現在
的家居或家人中間有否一些屬於假宗教或
邪靈的物件。要經歷屬靈的爭戰,就要為
祖先的罪禱告,祈求聖靈的能力得勝家族
的罪或邪靈所來的咒詛,宣告撒但轄制的
失敗。這和一個城市屬靈繪圖的製作有密
切的關係,前著是尋索一個城市的「根源
性捆綁」(root
bondage),後者是尋索
一個信徒的根源性捆綁。
聖經教導信徒。我們也應為祖先,甚
至中國人一直以來反對福音的罪而代禱和
認罪,但是否就是對抗邪靈勢力的爭戰性
禱告,和為了所謂斷絕了根源性的捆綁呢
?這是有待討論的。以斯拉為以色列的先
祖所犯的罪認罪禱告,其原因是對付家族
性的邪靈,還是藉禱告針對當時百姓的軟
弱和頑梗,求神讓聖靈感動當時的百姓能
有一顆柔軟和順服的心去接受神的道?當
時百姓們就放棄了所娶的外邦女子。從以
斯拉的生平,相信他最明顯的恩賜就是教
訓人明白神的律法。(拉7:25-26)百姓
不單因聖靈的感動,是藉神的律法(神的
道)進入的他們心靈,以致改變他們屬靈
的光景。其後,尼希米也邀請以斯拉宣告
律法,也帶來以色列民能正視他們當時靈
性軟弱的問題,在神面前過一個分別為聖
的生活。(尼希米記第八章)
敬拜的更新──感性敬拜、讚美爭戰
「得全城」的佈道策略不單是個別信
徒要成聖,作好準備;這也是末世教會的
責任。教會當如何預備自己迎接爭戰?結
果引來另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由靈恩運
動帶動的動感和情感的敬拜。這些敬拜的
新模樣與傳統教會靜態的敬拜做成強烈的
對比,不少傳統教會的年青人十分嚮往活
潑及有動感的敬拜,也做成他們與傳統教
會間的矛盾。這樣動感的敬拜,一方面是
因為他們接受聖靈的工作是外顯性,聖靈
也是一位動感、活潑的靈,人在聖靈感動
下,很自然有動感和情感的表現。人在敬
拜中從被動(受程序的限制)轉為主動,
必然更投入敬拜,更享受敬拜。除了靈恩
式的敬拜外,不少香港教會也開始思想敬
拜的更新,例如,可按教會接受的程度,
容許不同的比例的動感元素加入傳統敬拜
的禮儀中;對青少年人和慕道者,可以用
較為他們接受的「尋道者崇拜」(seeker
sensitive
service),以適切他們的文化
和迎合他們的感受。其實,不同的文化和
處境自然有不同敬拜的模式。非洲信徒在
動感的文化下必然有較動感的敬拜;中國
內地的家庭教會必不能大跳大唱的敬拜,
因為在當地的政治文化下,這是危險的!
其實,教會敬拜的更新不在乎甚麼形式,
乃在乎敬拜者是否好好準備自己的生命向
至高者發出心靈的回響。正如耶穌教導撒
瑪利亞婦人,那真正敬拜的是以心靈和誠
實(以靈和真實)。人嚮往靈恩式的敬拜
是因為享受敬拜的氣氛,還是以心靈誠實
來敬拜神?我們要知道敬拜的目的和主角
是至高神,而非人。在敬拜中,人的敬拜
、讚美、感恩、默想等乃是讓至高神得著
「享受」,如果在敬拜中只顧個人的感受
是否得著釋放和享受,這樣的敬拜很易誤
入以人為中心的歧路,而非以神為中心的
敬拜。
另一方面,不少靈恩教會認為敬拜和
讚美是一項爭戰的職事,在敬拜和讚美中
,也同時是一次靈界權力的接觸(power
encounter)。靈恩的推動者認為在一些針
對教會音樂和敬拜的研究中,顯示神已逐
漸復興敬拜的不同層面。祂藉著音樂和敬
拜,來推動每一個運動。個人在敬拜中
向撒但宣告牠在信徒身上的作為是失敗的
,這樣屬靈的對抗使靈命得更新,同時也
宣告撒但在教會、在城市、在世界的作為
必然失敗。他們認為:「『爭戰的讚美』
的確是神賜給教會一項極好、且有效的攻
擊武器,可用來對抗邪術、撒但崇拜、異
端、新世紀運動等浪潮。」
究竟,敬拜、讚美的目的是為了爭戰
,還是將榮耀歸給神?他們常引用約沙法
面對敵人攻擊時,就以敬拜、讚美的隊伍
擺列在軍隊前,結果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
那來攻擊猶大的敵人。(代下第二十章)
驟眼看來,是讚美使敵人失敗;但經文清
楚說明「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
(15節)猶大國利未人的詩班是因信心而
讚美神,而不是以讚美作為攻擊的武器。
敬拜、讚美的唯一目的就是將榮耀、頌讚
歸給全能者,而不是以功能作為目的。
(啟示錄四、五章)
結語:
靈恩運動所鼓吹的神蹟、奇事不是真
理鑑定的標準。(太7:15-23)論到假先知
也可以行神蹟、奇事。信仰的檢定標準就
是聖經的話,而聖靈也被稱為真理的聖靈
(約14:17),祂也是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
真理。(約16:13)真正的聖靈運動(不是
「近代的靈恩運動」)必然以聖經作為標
準,而非經歷。滕近輝牧師在《在聖靈中
長進》一書內提到「分辨靈恩的12原則」
頗值得我們參考。18成聖須用工夫,盼望
我們能付代價地好好在真道上扎根。
哥林多
哥林多位於雅典西邊64公里;8世紀BC已是希臘最繁榮的商業大城。
歷史
BC146年,哥林多城被羅馬軍摧毀。BC44,該撒猶流(Julius Caesar)將軍重建,成為富有羅馬文化的都市;人口絕大多數是羅馬的退役軍人和被釋放的自由奴隸,到保羅時期已達百年之久。不少的猶太人,在這裡建立會堂。
哥林多過往的客旅很多,賣手工業和工商業產品,成為哥林多的經濟主流。另一個重要經濟來源,是原始的色情行業。衛城山上的「愛情神」(Aphrodite)廟裡,有上千美的「廟妓」,山下新城的街道上,也有公開攬客的妓女。
哥林多衛城山,「愛情神」(Aphrodite)廟就是建在這山上。
哥林多地峽Isthmus of
Corinth
哥林多鋪石路(Corinth
Diolkos)
哥林多運河
聖經出處
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徒18:11),是他第二次海外宣教旅程中停留最久的地方。當時的哥林多是大都會,居民沉迷於宴樂和淫亂,傳講福音似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但是主耶穌怎麼說呢?祂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徒18:9-10a)。果然,保羅不但靠主剛強無懼,而且還在哥林多建立了一間教會;因為,「在上帝凡事都能」(太19:26)。
保羅在哥林多認識了亞居拉和百基拉,後來他們成為他的同工(羅16:3),在他們家裡成立了教會(林前16:19);。另外,有一位無意中幫了保羅一個大忙的人,就是方伯迦流;他對猶太人控告保羅的案子做了「不處分」的判決(徒18:14-16),這對保羅日後的宣教之路,影響甚鉅。
古哥林多城歷史旅遊
*阿芙羅黛神廟(Temple
of Aphrodite)和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
阿波羅神廟位於哥林多的下城,以hetairae(即廟妓)聞名的阿芙羅黛神廟(Temple of Aphrodite)則位於哥林多衛城山最高城內之處。主前第四至第五世紀時,希臘的作家們在描寫哥林多的特色時,將哥林多形容為一個將愛情商業化的城市。當人們說到「那哥林多女子」時(That Corinthian girl),意思是說「那個女人是個廟妓」。保羅時期的哥林多教會,掙扎在物慾和性慾的誘惑中,而這兩者都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典型生活方式。
*公堂(Bema)
公堂(Bema),希臘語的意思是「講壇」或「法庭」,是羅馬時期當地的行政首長公開審理案件的地方。保羅在哥林多城停留了18個月時,被這城的猶太人攻擊,說他不按律法敬拜上帝,而且將他拉到哥林多的公堂,向方伯迦流(Gallio)告狀(徒18:12-16)。迦流這個名字,的確為新約聖經的年代提供了一個確切的證據:從羅馬的歷史記錄中我們得知,迦流是羅馬政府,從主曆51年 6月至52年5月派駐亞該亞省的Proconsul
(方伯,地方官)。當年迦流就是站在這個「公堂」上,駁回那些猶太人對保羅的控訴,說他們所爭論的只是猶太教的一個律法觀點,而不是一件刑事案,所以不予受理。
*市集(Agora)
保羅在哥林多遇見了一對名叫亞居拉和百基拉的夫婦。之前羅馬皇帝革老丟(Emperor Claudius)下令所有的猶太人都必須離開羅馬城,所以他們新近才從羅馬來到哥林多。保羅的父親原本是以製造帳棚為業,和這對夫妻同行,保羅對這個行業應該不陌生,因此和他們同住並且一起工作。他們很可能在「市集」(Agora)裡擁有自己的攤位,這讓保羅有很多的機會,藉著與客戶和路人接觸的時候,對他們傳講「復活的基督」。《使徒行傳》還記載說:「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徒18:4)。
*列該翁路(Lechaion
Road)
「列該翁路」是哥林多城內最主要的道路,這條路是因它從市中心一直通到北邊的港口「列該翁」(Lechaion)而得名。此路面寬約 40英呎(約13公尺),包括了人行道和排水溝等完整的規劃。但是這條道路的設計,是沿著地形的斜坡,因而有時會出現階梯,所以並不適合車輛通行。主前第5世紀時,這條道路的兩邊都是商場與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