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 - Macau is so
beautiful
03-01-2015 - 澳門歷史文化一日遊
陽光的一日,在媽閣廟門前集合。
投訴信件
七十年始創的雪糕車,黃生說已是第二代了。
起程之前,參觀了鉅記的手信博物館,簡單而懷舊。
是次行程,共遊五區。媽閣區、崗頂區、荷蘭園區、大三巴區、白鴿巢區。
媽閣區
媽閣廟
第一站是媽閣廟,這裡是葡萄牙人最先登陸的海邊。葡人問本土人這是何地?答曰媽閣,便稱之MACAU。
相傳一女乘船,一商人要求同行,途中親見女人平靜風浪,並上此山。始知為天后,刻石修廟以記。
道光年間石刻
媽閣斜巷,稱萬里長城,一說當年
葡人建城牆於此,現已全毀。另一說當然四周空礦,可遠眺舊城牆,故稱。
港務局大樓 - 1847年建,此乃伊斯蘭風格建築。
推薦的薄餅店
亞婆井前地
相傳明朝有老太婆在此築池貯水以利民。乃葡人在澳最早聚居之地。現保留建築仍具南欧風情。
民謠 : 喝过亞婆水,忘不掉澳門.......
鄭家大屋
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故居。盛世危言寫於此。
惜食惜衣不獨惜財還惜福
求名求利必須求已免求人
駐馬客欣榕蔭古
步蟾人賞桂香濃
繼續沿高樓街而行
w幼中學
慈幼中學現址在十九世紀時屬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有。因該建築門口有八對十六條枝柱,故稱為「十六柱」。
被澳葡政府收回後,將之撥予天主教澳門教區使用。
1906年,義大利的鮑思高慈幼會派遣雷鳴道神父到澳門傳教辦學。初辦孤兒院,數年後,
在此開辦慈幼會在遠東首所學校 - 無原罪工藝學院,即今慈幼中學。
崗頂區
聖老楞佐堂
因位於風順堂街,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
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所以教堂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奐。
堂側花園內現存一座石十字架,底座刻著「INRI 1627 e 1811」字樣,可證其歷史悠久。
聖堂推算為1558年至1560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
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分別修葺於1618及1768,1801至1803重建。1844至1846年再重建。
以後尚有兩次大修葺,最近一次是於1954年。
澳督府
崗頂劇院
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建於1860
年。1873年加建,具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
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也是當年葡人社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
聖芫筒w教堂
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第一所以英語傳道的教堂。
聖奧斯定教堂亦被稱作「龍鬚廟」、「龍嵩廟」,源於1591年創建時,教堂簡陋,利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風擋雨,
隨風飛揚的葉片聯想起飛舞的龍鬚。
1874年重修後,採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風格,大門口有羅馬風格的雄偉雙柱;室內有白色雕花與線條裝飾的黃色柱子與拱門。
淡綠色屋頂,配上一盞盞水晶吊燈,更添華麗感,以黃白色為主色調,樸實典雅卻又不失莊重。
每年為期兩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巡遊隊模仿耶穌被審判後背著十字架踏上苦路的歷程。每年大齋期的第一個周末,
耶穌聖像會從聖奧斯定教堂迎到主教座堂,隔天再由教士們抬著聖像出遊,最後再送回聖奧斯定教堂。
聖約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200多年來已經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教會的人才,
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
“少林寺”。
與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聖保祿教堂 (現大三巴牌坊前身),
因此本地人又稱它為
“三巴仔”。聖堂內有奠基石及奠基紀念銅牌,銅牌背面更有一行漢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貳拾陸日”。
聖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規模,具有巴洛克建築風格。
聖堂內現存聖方濟各.沙勿略
(Francisco Xavier) 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禮。沙勿略是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士,
1552年死於澳門附近的上川島
(St. John Island),後被譽為東方宗徒。該聖髑被視為東方天主教會的重要文物。
何東圖書館
地下是崗頂鹄的標誌
荷蘭園區
展覽春秋時仱磢漱慦
關帝古廟 - 三街會館
午餐於金馬倫餐廳
街景
街頭表演
玫瑰堂
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建立於1587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
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
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敎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
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遊。
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
盧家大屋
又稱金玉堂,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當年是澳門二十世紀初商人盧華紹(盧九)住宅。
大宅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特點。
盧氏家族沒落後,業權輾轉到外人手上。大屋被分租出去,曾有大批難民湧入進住,最高峰時期曾有二十多戶住客,
且在八十年代前缺乏維修;亦因此大屋很多部份被拆掉改建。
2002年7月才為此進行復修工作,並於2005年中對外開放。
主教座堂 (大廟)
位於澳門大堂前地,由於昔日華人稱教堂為廟,故曾名大廟,其前地亦即「大廟頂」。又因中一小斜坡上面對南灣,舊時婦女常眺望盼出海的夫君歸來,又名望人寺。但現在南灣因填海關係,在大堂已看不到海岸了。
1576年以前始建,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成今日的外型規模。
1850年2月14日,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
1874年的甲戌風災,大堂頂部的原有的兩個拱頂被颱風所毀,一直沒有修復而形成今天的平頂設計。
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今日外觀。
教堂立面對稱,為典型的古典式構圖,牆面用壁柱劃分,是經過簡化處理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主教座堂每年四旬期第一個周末供奉在聖奧斯定教堂的耶穌受難像會遊行到大堂,第二日搬回(俗稱「出大耶穌」),
是澳門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另外耶穌受難日有耶穌苦難像遊行(又稱拜苦路)。
天主教澳門教區的大部分重要慶典均在這媮|行,例如追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彌撒、教宗本篤十六世就職感恩彌撒、
陳日君樞機就職祝福感恩彌撒。
中央圖書館
歷史檔案館
大瘋堂 - 藝舍
仁慈堂婆仔屋
哪蚍q
舊城牆遺址
大三巴斜巷
聖安多尼堂
白鴿巢區
馬禮遜堂及基督教墓園
東方基金會會址
英記茶莊
大龍鳳茶樓
議事亭前地
陸軍俱樂部晚餐結束
|